在癌症治疗中,化疗与放疗是两种主要手段,但它们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带来严重副作用,例如白细胞数量减少(<4.0x 109/L),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削弱其免疫系统,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化疗具有双重效果,能够有效消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害。 由于化疗药物无法区分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因此会攻击所有活跃分裂的细胞。这不仅包括癌细胞,还有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消化道内膜、皮肤及其附属结构、子宫内膜和卵巢等部位的细胞。由于这些细胞新陈代谢快,它们也成为了化疗药物的靶标。因此,化疗药物在消灭大量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许多正常细胞,导致不良反应。 其中,骨髓抑制是几乎所有化疗药物都会引起的副作用,主要是由化疗药物对造血干细胞的直接破坏以及对骨髓基质细胞或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损害引起的。而骨髓抑制的严重性和持续的时长与所使用的药物类型及其剂量有直接关系。例如烷化剂和鬼臼毒素的骨髓抑制作用较强;在铂类药物中,卡铂的肾脏毒性低于顺铂,但骨髓抑制作用更强。 此外,化疗常见的副作用还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而且会增加严重感染的风险,导致治疗费用增高、需要更多抗生素、住院时间变长,甚至需要减少或推迟化疗药物的剂量。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面临感染性休克、脓毒血症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 CIN是在骨髓抑制性化疗药物的影响下,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2.0×109/L以下),这种减少程度与化疗药物的类型和剂量密切相关;FN是中性粒细胞数量极度减少伴有发热症状的情况。当中性粒细胞数量低于0.5×109/L(4级)或在0.5-1.0×109/L之间(3级),且预计在48小时内会进一步下降至低于0.5×109/L时,即为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而影响FN发生风险的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大于65岁,且接受全量化疗、既往接受过化疗或放疗、持续FN超过10天、肿瘤侵犯骨髓、近期手术和/或开放性创伤、全身体能状况较差并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肝、肾、心、肺和内分泌疾病、营养状况差、慢性免疫抑制状态如HIV感染、器官移植及长期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晚期疾病。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判断和决策。 图源:摄图网 放疗如同一把锋利的刀,既摧毁了肿瘤,也对骨髓造成了损害。 放射治疗涉及使用不同能量的射线对肿瘤进行照射,目的是为了抑制和消灭癌细胞。当对大面积的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它就像无数利箭穿透肿瘤细胞。然而,一些肿瘤细胞可能散布在骨髓附近,为了消灭这些细胞,放射线有时不得不照射到骨髓,这可能会对骨髓的微循环造成严重伤害,导致造血功能障碍,抑制骨髓内细胞的生长、成熟和释放。另外,放射线还可能直接损伤照射区域内的粒细胞或引起染色体变异,这些影响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放射治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程度受到放射剂量、照射范围和部位、照射时间以及是否使用放疗增敏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放射治疗引起的骨髓抑制通常比化疗轻,但它同样会对白细胞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对于需要同时接受化疗和放疗的患者来说,这两种治疗手段对白细胞的损害可能是致命的。因此,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提升白细胞水平至关重要。 图源:摄图网 应对放化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的策略,G-CSF有效提高白细胞水平。 研究表明:预防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以减少癌症患者如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出现FN的几率,减轻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同时减少感染和住院的几率,增加患者完成完整化疗剂量的可能性。综合分析多项研究结果也证实了G-CSF在预防FN和感染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项涉及3493名成年癌症患者的综合研究指出:预防性应用G-CSF能够降低FN的风险,增强化疗剂量的耐受性,并显著降低与感染相关的死亡率以及化疗期间的早期死亡率。 研究还表明:对于FN患者,治疗性使用G-CSF比使用安慰剂更能缩短FN的持续时间、减少抗生素使用和住院时间。然而,对于没有发热的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治疗性G-CSF并没有显示出降低住院率或感染率的效果,因此不建议对这类患者常规使用治疗性G-CSF。 对于确诊为FN的病人治疗计划应基于具体情况来制定:①如果病人最近的化疗周期中已经使用了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进行预防,则不推荐再额外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②如果未使用预防性的rhG-CSF,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存在并发感染的风险因素,需考虑采用治疗性的rhG-CSF,否则不建议使用。主要的风险因素包括脓毒血症、年龄超过65岁、ANC<0.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超过10天、合并肺炎或其他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期间发热及有FN病史。 推荐治疗性使用G-CSF剂量为每日通过皮下注射给予5ug/kg体重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持续至绝对ANC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需注意的是,治疗性用途不建议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放射治疗的副作用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两大类。在某些情况下,放射治疗可能引起血液系统问题,如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减少,特别是在对骨盆等造血活跃区域进行大范围放射治疗时,如果出现血细胞减少,可以使用促进造血的药物,必要时可能需要暂停治疗或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 在一项Ⅲ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发现,在同时进行放疗和化疗的过程中,使用G-CSF不会增加急性食管炎或急性肺炎的风险,这暗示了在同步放化疗中结合使用G-CSF的安全性。针对食管癌和肺癌患者的研究表明:与在放化疗后才使用rhG-CSF相比,提前使用PEG-rhG-CSF可以减少化疗引起的CIN导致的住院和化疗延迟,同时减少注射抗生素的需求。在头颈部肿瘤患者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即在同步放化疗期间早期使用PEG-rhG-CSF,可减少3至4级CIN和FN的发生。对于盆腔肿瘤患者尽管缺乏直接的证据,但考虑到盆腔骨髓对放疗的敏感性,使用G-CSF进行预防性治疗在同步放化疗期间仍然是必要的。因此,为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建议在同步放化疗期间采用G-CSF进行预防性治疗,且推荐使用PEG-rhG-CSF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近几十年来,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放疗的精确度,实现了对肿瘤的高剂量照射和对周围器官的低剂量照射,从而减少了放疗的毒性。如强度调制放疗(IMRT)、立体定向放疗如立体定向放射(SRS)和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BRT)、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的近距离放疗和粒子治疗(如质子治疗)增强了对肿瘤的精确打击能力,同时减少了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害。 图源:摄图网 总之,通过上述策略,患者可有效应对放化疗副作用,保护自己免受感染的威胁。重要的是,患者应与医疗团队紧密合作,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治疗过程既安全又有效。如有需要帮助可直接联系小愈400-678-6998。
参考文献:
[1]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
[2]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3]Radiation therapy-associated toxicity: Etiology,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CA Cancer J Clin. 2021.
[4]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1.
[5]Use of G-CSF and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with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in limited-stage small cell lung cancer: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II CONVERT trial
[6]A clinical study of polyethylene glycol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revention neutropenia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lung cancer after 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