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用于识别和结合体内的特定物质,比如细菌、病毒或癌细胞。 1.鼠源单克隆抗体(Murine Monoclonal Antibodies):这类抗体完全由小鼠的免疫系统生成。当鼠源抗体注入人体时,可能会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因为它们对人体来说是外来的。 2.嵌合单克隆抗体(Chimeric Monoclonal Antibodies):这种抗体由部分鼠源部分人源的蛋白质组成。嵌合抗体通过将鼠源抗体的可变区(负责识别目标的部分)与人源抗体的恒定区(负责激活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结合,减少了人体对抗体的排斥反应。 3.人源化单克隆抗体(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ies):这类抗体主要是人源的,仅保留了少量鼠源的可变区。人源化抗体的外源成分更少,因此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兼容性更好,副作用较少。 4.全人源单克隆抗体(Fully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这类抗体完全由人体自身的蛋白质构成,通常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因此不太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它们是目前最为先进和安全的单克隆抗体类型之一。 这些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 图源:摄图网 1.美国:美国是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和上市的领先国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多种单克隆抗体药物,比如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Herceptin)和治疗黑色素瘤的帕姆单抗(Keytruda)。这些药物在美国广泛使用,并且也逐渐被其他国家引进。 2.欧洲: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同样批准了许多单克隆抗体药物,这些药物在欧洲市场上被广泛使用。比如利妥昔单抗(Rituxan/MabThera),常用于治疗淋巴瘤和白血病。欧洲的医疗体系对新型药物的接受度较高,因此许多单克隆抗体药物能够迅速进入市场并造福患者。 3.中国:中国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上市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在中国上市,比如用于治疗结直肠癌和肺癌的贝伐珠单抗(Avastin)。此外,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国产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4.日本:日本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应用上也处于全球前列。比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阿达木单抗(Humira),在日本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免疫性疾病。日本的药品市场高度发达,许多全球领先的单克隆抗体药物都会在日本同步上市。 目前,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在癌症、免疫疾病、血液病等多个领域获批上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单克隆抗体药物进行治疗。 1.癌症是单克隆抗体药物最早获得批准的治疗领域,也是研发的热点。在已上市的163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中,有52种用于治疗癌症,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它们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结直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 2.免疫疾病是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的第二大领域。目前,已经有34种单克隆抗体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 3.在血液病领域,有28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已获批准,占总数的17%。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和血友病等疾病。 4.皮肤病领域也有9种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占比6%,主要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神经系统疾病方面有8种药物,占比5%,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和阿尔茨海默病。 5.一些单克隆抗体药物直接靶向病原体,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共有8种,占比5%。这些药物可用于治疗艰难梭菌、炭疽杆菌、埃博拉病毒、艾滋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6.在眼科疾病领域,有7种单克隆抗体药物获批,主要用于治疗黄斑变性和黄斑水肿等。代谢性疾病方面,有6种药物获批,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领域有5种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哮喘。 7.在163种获批上市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中,有多个热门靶点。白细胞介素(如IL-5、IL-6、IL-17和IL-23)是21种药物的靶点。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18种药物的靶点。CD20是14种药物的靶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各有12种药物。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PD-1/PD-L1)是9种药物的靶点。CD19、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各有4种药物。而补体(C5)则是3种药物的靶点。
图源:摄图网
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上市并应用于临床,帮助了无数患者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进入市场,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可愈有道】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拥有全球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转诊医疗资源。如果您想要快速办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国际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业务,欢迎拨打免费热线:400-678-6998 进行咨询!
参考资料:
Chinese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http://journals.im.ac.cn/cjbcn May 25, 2024, 40(5): 1431-1447 DOI: 10.13345/j.cjb.23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