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是全球第7大癌症致死原因,死亡率与发病率接近。据世卫组织统计显示:2022年全球胰腺癌新发病例达51.07万例,死亡病例为46.70万例。而在中国,2022年胰腺癌新发病例为11.87万例,死亡病例10.63万例。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中国胰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需通过综合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或延缓胰腺癌的发展。

可愈有道_胰腺癌这样治疗,生存期可长达5年以上



一、手术治疗

目前,根治胰腺癌的唯一有效手段是手术。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的微创手术技术在治疗胰腺癌方面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微创手术技术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手术中的出血和输血需求,减轻疼痛,并且在肿瘤学结果上,例如淋巴结清扫数量和R0切除率等,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效果相当。


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纳入了396例接受胰腺癌手术的患者,将他们分为两组,每组198人,分别接受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结果显示,微创手术组的平均总生存期达到30.7个月,相比之下,开放手术组的平均总生存期为20.3个月。在无疾病生存期方面,微创手术组的平均时间为14.8个月,而开放手术组为10.7个月。这些数据表明,在总生存期和无疾病生存期这两个关键指标上,微创手术组的表现均超过了开放手术组。


可愈有道_胰腺癌这样治疗,生存期可长达5年以上



二、药物治疗

治疗胰腺癌的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吉西他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紫杉醇和伊立替康及靶向药物厄洛替尼和尼妥珠单抗。


目前,吉西他滨/纳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GEM/nab-PTX)和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奥沙利铂(FOLFIRINOX)方案仍是最为经典的一线化疗方案。


目前,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已经显著提高了某些实体瘤的治疗效果。化疗不仅能够改变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还有助于克服胰腺癌对免疫治疗的抵抗性,因此成为临床试验的热点。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II期临床试验,共纳入了105名转移性胰腺癌患者,他们被分为三个治疗组:一组接受PD-1单抗nivolumab与化疗的联合治疗,另一组接受CD40激动性单抗sotigalimab与化疗的联合治疗,最后一组则同时接受nivolumab和sotigalimab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接受PD-1单抗nivolumab和GEM/nab-PTX治疗的患者一年生存率达到57.7%,显著高于历史平均的35.0%;而接受CD40激动性单抗sotigalimab和化疗的患者一年生存率为48.1%,尽管统计学上差异不显著,但那些肿瘤内CD4阳性T细胞浸润较多的患者显示出更好的治疗效果。这些发现提示,化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可能对胰腺癌患者有益,但同时也需注意T细胞过度激活可能带来的免疫耗竭风险。


全球医院医生预约

可愈有道_雨薇


尽管新辅助治疗用于胰腺癌一直备受争议,但2022年发布的PREOPANC临床试验最新5年生存率数据表明: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20.5%,相比之下,直接手术的患者仅为6.5%。特别是对于临界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效果显著。此外,相关临床试验结果也支持新辅助化疗耐受性良好,并显示出生存上的优势。因此,胰腺癌肿瘤边界可手术切除的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可以考虑使用吉西他滨加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GEM/nab-PTX)或FOLFIRINOX作为化疗方案。


长期以来,胰腺癌的KRAS基因一直被视为难以治疗的靶点,其致癌突变主要为KRASG12D。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目前,索拖拉西布(Sotorasib)和阿达格拉西布(Adagrasib)主要是针对KRASG12C突变的第二代高选择性抑制剂,FDA已批准用于治疗KRASG12C突变的患者。


此外,为了提升曲美替尼在治疗胰腺导管腺癌(PDAC)方面的效果。研究人员对人类PDAC细胞和小鼠模型进行了418种药物的高通量筛选。研究发现:尼达尼布与曲美替尼联合,能有效促进T细胞在胰腺癌组织中的浸润,这种联合疗法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还能重塑免疫微环境。另外,吉西他滨虽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首选药物,但易产生耐药性。研究在功能代谢组学领域表明:cAMP-AMP通路作为吉西他滨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的辅助途径,优化这一机制可能提升吉西他滨的多靶点药效,并有助于克服耐药性。

在药物开发领域,针对特定突变靶点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拓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FDA已经批准了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PARPi),用于治疗携带BRCA1/2突变的转移性PDAC患者。最新研究指出:在表达水平较高的RNAm6A甲基转移酶METTL16的PDAC患者中观察到他们能从PARPi治疗中得到益处。另外,FDA批准的艾伏尼布已被证实对携带IDH1突变的胰腺癌或高表达野生型IDH1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靶向治疗作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PDAC患者个性化靶向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检测BRCA1、BRCA2和FANCM基因突变及HER2基因扩增,有助于携带这些遗传变异的患者从靶向治疗中受益并延长生存期。


可愈有道_胰腺癌这样治疗,生存期可长达5年以上



三、放疗和质子治疗

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术前还是术后。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指出:结合新辅助化疗方案与立体定向放疗,可提升手术R0切除率和病理反应,对于没有转移的PDAC患者而言,这是一种理想的术前治疗方案。患者平均生存期达到了29.5个月,优于新辅助化疗方案与常规放疗结合的24.6个月。另一项研究评估了辅助性序贯放化疗对PDAC术后生存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对于高风险转移患者,常规放疗在术后一年内能显著提升生存率。即便是一些最初无法进行手术的胰腺癌患者,经过放化疗后,他们也可能获得手术的机会。在一项临床试验中,49名患有局部晚期胰腺癌且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病人接受了化疗与质子束治疗,最终34名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切除,R0切除率为61%。另外,一项早期的Ⅰ/Ⅱ期前瞻性研究也证实了质子治疗在某些情况下的独特价值,尽管相关研究数量有限。



四、肿瘤疫苗和细胞治疗

胰腺癌是一种免疫原性低的“冷”肿瘤,常规的疫苗治疗难以激活T细胞免疫。然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减毒Listeria monocytogenes菌的疫苗,成功提高了免疫系统对胰腺癌的识别和攻击,减少了癌症转移。该策略利用了人们普遍存在的破伤风特异性记忆T细胞。另外,肿瘤细胞衰老能刺激免疫细胞,衰老的胰腺癌细胞作为疫苗可能更有效。Algenpantucel-L疫苗在Ⅲ期临床试验中未能显示出比标准治疗更优的存活时间。

此外,在2022年胰腺癌治疗的最大进展是TCR-T细胞治疗,其中一例晚期胰腺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肿瘤显著缩小。TCR-T细胞治疗在胰腺癌个性化精准治疗中显示出潜力,但其在MHC限制性和通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总之,胰腺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的综合应用,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甚至达到5年以上。然而,胰腺癌的治疗仍然充满挑战,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可愈有道_胰腺癌这样治疗,生存期可长达5年以上

本文图源:摄图网


【可愈有道】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拥有全球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转诊医疗资源。如果您想要快速办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国际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业务,欢迎拨打免费热线:400-678-6998 进行咨询!


参考文献:

[1]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 2021.

[2]WILD C P, WEIDERPASS E, STEWART B W. World cancer report: cancer research for cancer prevention[M]. Lyon: IARC Publications, 2020.

[3]Cancer statistics, 2022[J]. CA Cancer J Clin, 2022.

[4]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and United States, 2022: profiles, trends, and determinants[J]. Chin Med J (Engl), 2022.

[5]早期胰腺癌分子诊断专家共识(2023年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4

[6]Excessive miR-25-3p maturation viaN6-methyladenosine stimulated by cigarettesmoke promotes pancreatic cancer progression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712-x

[7]Longitudinal body mass index and cancer risk: acohort study of 2.6 million Catalan adult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9282-y

[8]Epithelial memory of inflammation limits tissue damage while promoting pancreatic tumorigenesis.[J]. Science (New York, N.Y.), 2021.

[9]《中国恶性肿瘤学科发展报告(2021)》——家族遗传性肿瘤研究进展篇

[10]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0)30861-5#%20

[11]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21)00279-5/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