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威胁,其高患病率和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统计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攀升,患者总数为3.3亿。另外,据2021年至2022年的“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揭示,我国≥18岁居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为600.9/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411.8/10万。

可愈有道_斑块与心血管关系亲密

本文图源:摄图网


心血管病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及遗传特质、环境条件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根源各有差异,以缺血性心脏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例,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与心肌的血液需求之间产生了失衡。这种失衡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即脂质在动脉血管壁上的长期沉积,逐渐形成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不断增大增厚,导致血管内径缩小,血流量减少,同时血管弹性也受到影响,最终引发心血管病的发生。


斑块在心血管疾病中占据核心地位,其形成是一个多元因素交织的复杂过程,包括高胆固醇水平、炎症反应、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其中,血脂异常是促成斑块形成的主要驱动力。这些因素持续影响血管壁,促使脂质及其他成分沉积,进而引发斑块的逐步形成。斑块作为血管内脂质沉积所导致的病理现象,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初步表现。因此,早期检测与及时干预对预防心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可愈有道_斑块与心血管关系亲密


可愈有道_斑块与心血管关系亲密


二、以下人应定期检查血脂,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斑块形成


2020年,在《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上发布了美国内分泌学会制定的“内分泌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临床指南,强调所有成人内分泌疾病患者应接受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检测,以评估其患心梗和中风的风险。指南为糖尿病、肥胖、甲状腺疾病、更年期、接受激素治疗等十多类患者提供了详尽的血脂/心血管风险评估和治疗建议。


1、内分泌病患者应综合检测多个血脂指标,特别是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评估传统危险因素以判断心血管风险。对于存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或个人病史的患者,建议额外测量脂蛋白(a)以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并考虑是否需要强化治疗以降低LDL-C水平。


2、对于空腹甘油三酯水平超过5.6mmol/L的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同时辅以饮食与运动,以预防胰腺炎的发生。


对于因高甘油三酯引发胰腺炎的患者,急性血浆置换不应作为首选的甘油三酯降低手段;若患者未患有糖尿病,应避免使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已服用他汀类降脂药,但甘油三酯仍维持在1.7mmol/L以上的患者,或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糖尿病并伴随有两种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增加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治疗,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对于甘油三酯水平处于1.7mmol/L至5.6mmol/L范围内患者,在使用胆汁酸螯合剂治疗前后,均需检测甘油三酯水平。


3、2型糖尿病且伴随其他心血管风险因子的患者,除生活方式调整外,可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以有效降低心血管风险。建议将LDL-C水平控制在1.8mmol/L以下,以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若患者接受他汀类治疗后,甘油三酯水平仍高于1.7 mmol/L,建议额外使用二十碳五烯酸乙酯,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处于1-4期慢性肾病阶段或已接受肾移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论其心血管风险状况如何,均推荐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

对于已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他汀类药物外,建议加用贝特类药物,以减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4、1型糖尿病患者,若存在以下任一情况,无论其心血管疾病评分如何,均建议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


①年龄≥40岁,或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或已出现微血管并发症。

②合并1-4期慢性肾病。

③合并肥胖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

④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5、肥胖人群全面评估代谢综合征的多项指标和体脂分布,以确定心血管健康风险。推荐将生活方式调整作为降低甘油三酯的首要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和胰腺炎的风险。另外,建议评估十年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指导降脂治疗方案的制定。对于通过药物或手术成功减重的肥胖患者,建议在治疗完成后重新评估其血脂水平,以便更好地评估其心血管疾病和胰腺炎的风险。


6、存在高脂血症情况下,使用降脂药物之前,应首先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作为高脂血症的潜在原因。对于已明确患有显著甲减的患者,不建议立即治疗高脂血症,而应等待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再对血脂水平进行准确评估。对亚临床甲减并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建议将甲状腺素治疗作为降低LDL-C水平的一种手段。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在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后,应重新评估其血脂水平。


7、监测成年库欣综合症患者的血脂水平。

对于持续性内源性库欣综合症,除生活方式调整外,不论心血管风险评分如何,均应考虑他汀类药物治疗。

长期接受超过替代剂量的慢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应评估并治疗脂质和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8、生长激素缺乏患者应同时评估血脂水平。

若伴有垂体功能低下,还需评估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

仅用生长激素治疗并不推荐用于进一步降低LDL-C。

肢端肥大症患者在生长激素过多治疗前后,建议检测血脂。


9、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建议空腹检测血脂以评估心血管风险。


10、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治疗,建议优先使用他汀类药物而非激素治疗。


若接受激素治疗且伴有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以降低心血管风险。

早年(<40-45岁)绝经的女性应评估并治疗包括血脂在内的心血管风险因素。


11、心血管病在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父母或近亲中有人患有高血脂或心血管病,下一代患病风险就相对较高,应该更加重视斑块和血脂的检查。另外,家族中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也可能会有其他不良生活方式因素,如不健康的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等,这些因素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定期检查血脂水平对于这类人来说至关重要。


可愈有道_斑块与心血管关系亲密


三、细胞因子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2021年,发表在《Nature》期刊上的研究发现:心脏病和脑卒中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免疫细胞在动脉内层积聚所致。而细胞因子APRIL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保护特性由与动脉中蛋白多糖结合的能力介导。研究还发现:人类血液中存在一种新型APRIL形式nc-APRIL,其水平可预测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提示APRIL与蛋白多糖的相互作用可能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新治疗方法。


总之,斑块和血脂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血脂异常是斑块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群、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患者以及有家族遗传倾向等人群尤其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评估和管理他们斑块和血脂的风险。及早检测和积极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24.

[2]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Activity an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Am Coll Cardiol. 2024.

[3]2020 Lipid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Endocrine Disorders: AnEndocrine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https://doi.org/10.1210/clinem/dgaa674

[4]APRIL limits atherosc lerosis by binding to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Nature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