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其5年生存率不足5%,是全球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发病率显著上升。2021年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4位;中国男性发病率为第7位,女性第11位,但死亡率高居第6位。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至晚期。通过三位患者的经历,我们梳理出胰腺癌的三大高危信号,帮助公众提高警惕。
一、无痛性黄疸:胰头癌的典型标志
52岁的李先生因皮肤和巩膜发黄就医,最终确诊胰头癌。黄疸是胰腺癌晚期常见症状,表现为皮肤、眼球黄染及尿液深黄。其机制与肿瘤压迫胆管相关——胰头癌生长时会阻塞胆总管下端,导致胆汁淤积引发梗阻性黄疸。值得注意的是,胰体尾癌因远离胆管,通常不会引起黄疸。
专家提示:黄疸可能伴随皮肤瘙痒、粪便陶土色。若出现无痛性黄疸且排除肝炎等疾病,需优先排查胰头癌,通过腹部超声、CT或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进一步明确。
二、顽固性消化不良:易被误诊的"胃病"
48岁的王女士长期腹胀、恶心,按胃炎治疗无效,最终确诊胰腺癌。胰腺兼具内外分泌功能,肿瘤可破坏消化酶分泌,导致脂肪泻、食欲骤降和体重减轻。由于症状与胃炎重叠,约60%患者初诊被误诊。
鉴别要点:
1. 常规胃药无法缓解症状;
2. 伴随特征性表现如腰背部放射性疼痛(肿瘤侵犯腹腔神经丛);
3. 短期内体重下降超10%。
建议高危人群(慢性胰腺炎、糖尿病史者)出现上述症状时,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CA19-9和影像学检查。
三、新发糖尿病:胰腺功能的"警报"
65岁的张大爷突发糖尿病且血糖难以控制,半年后确诊胰腺癌。研究表明,胰腺癌可破坏胰岛细胞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2022年《柳叶刀》刊文指出,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空腹血糖≥10mmol/L)胰腺癌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35倍,且年轻发病者风险更高。
预警信号:
无家族史的老年人突然罹患糖尿病;
长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恶化;
伴随消瘦或腹痛。
此类患者建议完善胰腺影像学筛查。
早诊早治:多学科协作是关键
目前胰腺癌诊断依赖多模态检查:
1. 影像学:增强CT/MRI评估肿瘤位置,超声内镜引导穿刺活检明确病理;
2. 实验室检查:CA19-9(需注意其假阳性)、CEA联合检测;
3. 基因检测:如BRCA突变者可选靶向治疗。
治疗上以手术为核心,Whipple术适用于胰头癌,联合放化疗可延长生存期。近年来,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和靶向药物(如厄洛替尼)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
胰腺癌虽凶险,但抓住黄疸、顽固消化不良、新发糖尿病三大信号,及时就医可提升早期诊断率。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每年进行腹部超声和血糖监测,践行低脂饮食、戒烟限酒等预防措施,为健康筑起防线。
【可愈有道】是国内权威的海外医疗咨询服务机构,拥有全球多家知名医院的合作转诊医疗资源。如果您想要快速办理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出国看病、国际专家远程咨询、日本体检等业务,欢迎拨打免费热线:400-678-6998 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