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医疗体系和欧洲比较接近,属于分级诊疗。比如,xx患小病去诊所,复杂程度或严重程度更重的疾病以及疑难杂症会去综合以及大学病院,一般先看全科医生,也就是英国说的Primary Care,全科医生看不了的出具介绍信,介绍病患去大医院。但全科医生在日本不叫全科医生,大城市就是随处可见的内科,且都是一般私人开的医院,乡下的话可能会有家庭医生或者社区医生。


全科医生的诊所是没有住院设施的,而普通日本所说的医院差不多就是中国的二级医院以上。大医院也有门诊,病患没有介绍信也可以去看,但初诊直接去大学病院是需要交一笔比较贵的初诊费,但是从诊所或其他病院转诊到大学病院却不需要这笔钱。这些有效地确保了医疗资源与病人病情相匹配。




日本看病有什么优势?






















1、日本因为“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负担的平等程度”、“国民平均寿命高”等原因,日本的综合医疗水平常年占据世界第一,特别是在微创治疗癌症、重离子治疗、生物再造等方面位居世界第一,是重大疾病患者治疗的首选之地。






















2、日本的医疗费用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低的,并且日本未满70岁,年收入370—770万日元的人群,只需支付30%。一般疾病手术加治疗大约500万日元,约30万元人民币,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






















3、日本和中国一水之隔,北京到东京只需3小时,上海到东京2个多小时。重病患者可以非常轻松地飞往东京。现在很多患者一个疗程后回国康复,下一个疗程后再回日本。






















4、为了吸引外国人来日本就医和检查,日本政府在2011年设立了“医疗居留签证”,每次可停留90天,保证患者充分的治疗时间。为陪同人员签发同种签证,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和陪同人员。另外,日本是一个具有汉字文化的国家,其饮食习惯、风俗习惯,甚至医学术语都与中国非常相似,所以中国患者来日本不会感到不安。



关于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


分级制度


一、设定三级医疗圈

日本根据人口、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适度打破行政区划,设定了层级错位、功能协同的三级医疗圈,促进医疗资源的适宜配置。日本三级医疗圈即一次医疗圈、二次医疗圈和三次医疗圈。


一次医疗圈:原则上以市、町、村为单位,为居民提供便捷的门诊服务。


二次医疗圈:根据交通、人口密度、社会经济、患者流进和流出比例等要素设立,其基干医院主要提供住院服务。


三次医疗圈:原则上以都道府县(除北海道、长野县有2个以上三次医疗圈外)为单位的区域中心医院,主要提供高精尖住院服务(如器官移植、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罕见疾病、急性中毒的诊治等),除转诊外基本没有门诊服务。


分级制度


二、医疗机构分级


日本医疗机构主要有三种,分医院(床位数在20张以上)、一般诊疗所和牙科诊疗所。2010年全国医院8670家、一般诊所99824家、牙科诊所68384家。


对医院的分类,除了按照所有制(如公立、医疗法人等)进行分类外,日本还按照医院等级和功能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特定机能医院、地域医疗支援医院、中小型医院、疗养型医院、精神病医院、结核病医院等。


特定机能医院是1992年日本医疗法第二次修订时启动的,功能定位三个:提供高精尖医疗服务;先进医疗技术引进开发和评价;高精尖医疗技术研修培训。


地域医疗支援医院是1997年日本医疗法第三次修订时启动的,功能定位四个:为转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即区域分级诊疗中心);医疗资源和设备共享(即区域医疗中心);急救医疗(即区域应急救治中心);区域医疗临床进修学习(即区域教育培训基地)。


分级制度


三、医院病床功能分化


日本医疗法在制定当初(1948年),以急性期疾病为主建立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随着人口高龄化和疾病谱的变化,康复治疗的需求不断上升。

医疗法第二次修改时(1992年),将医疗圈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进行详细分工,在设立以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主的“特定机能病院”的同时,增加了老年医疗服务为主的“疗养型病院”(相当于康复医院),病床类别属于其他病床,没有单独设立疗养型病床。


后面明确将“其他病床”细分为以急性期疾病为主的“一般病床”和以慢性期疾病为主的“疗养病床”。


将一般病床的患者和医生比例定为16∶1,患者和护士的比例定为3∶1,患者与药剂师的比例定为70∶1.


而疗养病床的患者和医生比例定为48:1,患者和护士的比例定为6∶1,药剂师与患者的比例为150∶1。


此外,“一般病床”和“疗养病床”的价格也不一样。


分级制度


四、加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设


1、双向转诊率高:

日本规定地域医院支援医院要符合14项条件,其中一项为双向转诊率,即来院初诊的患者中诊所(或其它医院)凭介绍信转诊过来的患者比例达80%以上,或向上转诊比例达到60%且向下转诊比例达到30%,或上转比例达到40%且下转比例达到60%。确定为地域医院支援医院后,将获得相应的财政专项补助和医疗价格加算(入院第一天诊疗费加算1万日元)。


2、双向激励:

2002年诊疗报酬制度调整规定,以治疗急性期为主的医院同时满足3项条件,即门诊患者中转诊比例30%以上、平均住院日小于20天、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比例小于1.5(全国约为1.9),符合条件的医院每床日最大可以加收2500日元 (门诊转诊加算1000日元、急性期特定入院加算1000日元、门诊转诊特别加算50日元),加上地域医疗支援型病院住院诊疗加算,每年住院患者达1万人次的情况下,医院就会增加收入3亿~4亿日元。


除对医疗机构的激励措施外,日本对普通患者也有激励约束措施,即除了急诊外,患者都需要凭借诊所医生的介绍信才能到上一级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跳过一次医疗圈而直接选择二、三次医疗圈治疗,则需缴纳额外费用 (全部自费),不同医疗机构收费不同,一般在3000~5000日元(大医院甚至更高,且大医院不接受此类门诊患者)。


因此,日本患者一般首选私人诊所或地域内的中小病院(即一次医疗圈)作为初级医疗保健机构,再由一次医疗圈内医疗机构开出转诊文书,并向上级地域医疗机构转诊。


3、分类很精细:

日本的双向转诊有三类:一是诊所与诊所间的转诊,日本很多诊所的专科能力很强,诊所间会在地域内进行转诊;


二是医院与诊所间的双向转诊,一般地域医疗支援医院和特定机能医院都成立“病诊连携室”或“地域医疗连携室”,通过传真、电话、网络等进行预约、转诊;


三是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间进行转诊,日本养老服务机构种类繁多、层次分明,但病人可在两类机构间进行转诊。


了解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之后,你是不是会心动想去国外就医呢?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虽然出国就医有诸多优势,但患者不要盲目选择出国就医。一般的外科不建议出国,中国医生也有很多实践经验,不需要长途跋涉到国外就诊。一些疑难杂症的早期患者可能会选择出国治疗,但一些晚期癌症患者则需要考虑风险。


国内患者赴日就医,最好选择中介机构,重点看他们推荐的医院和专家资源。由于日本的分级诊疗制度,我们国内的患者一开始就应该定位在日本知名的大型医院或者大学附属医院,选择能够对接这些规模医院的服务团队,可以事半功倍。


然后选择出国治疗,首先要测量患者的身体状况,不能忍受长途跋涉的患者可能需要做远程会诊,找国外的医生专家给他治疗建议,然后比较治疗方案国内外最终做出选择。如果国内外的治疗方案没有特别大的差异,而且国内也有国外的药物,就没有必要去国外。


还要权衡患者病情的治疗价值。治疗的价值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在国外治疗的结果是否是患者或家属想要的。例如,在患有癌症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处于晚期,一般情况下,可以不用出国。例如胰腺癌,就不适合出国就医,因为它病程太短,发展太快,恶化太快。从治疗价值来看,国外治疗晚期肿瘤当然也不能治愈,但无论是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还是提高生活质量,国外治疗也还是意义重大的。


健康无价,预防重于治疗,很多疾病如果提前干预,是可以完全控制的。健康要管理,身体要管理,请拧紧健康的每颗螺丝。即使疾病来袭,也不必惊慌失措,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进行科学治疗,一定能过好疾病的考验。愿每个人都拥有健康的财富,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