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国内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考虑前往国外接受治疗。其中,日本在癌症治疗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以及完善的医疗体系吸引了众多患者。 然而,日本治疗癌症的费用相对较高,平均花费在20-80万元人民币之间。尽管如此,国内许多患者仍选择赴日就医,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图源:摄图网 根据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发布的该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1年间,被诊断出患有癌症的男性和女性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64.1%(其中,男性为62.0%,女性为66.9%)。 其中,5年存活率最高的癌症是前列腺癌,高达99.1%。根据相关报道,该调查的结果是根据日本全国318家医院,共65万名患者的个人数据分析得出。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5年存活率除了最高的前列腺癌以外,排名第2位至第5位的癌症,分别是甲状腺癌94.7%(男性91.3%、女性95.8%)、皮肤癌94.6%(男性94.4%、女性94.6%)、女性乳腺癌92.3%,喉癌81.8%(男性81.8%、女性81.7%)。 相比之下,2024年6月,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在知名《癌症科学进展》期刊上发布了2019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的最新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癌症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达到了43.7%。 我国癌症患者的5年相对生存率因癌症类型而异,范围从胰腺癌的8.5%到甲状腺癌的92.9%。八种癌症(甲状腺癌、乳腺癌、睾丸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子宫癌和子宫颈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了60%。女性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明显高于男性。 由此可见,日本癌症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我国。这种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成为了许多癌症患者及其家属欣然前往日本接受治疗的一个关键因素。他们希望通过日本先进的医疗技术,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 图源:摄图网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81.41岁,女性为87.45岁;健康预期寿命男性为72.68岁,女性为75.38岁。 据我国相关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7.4岁(男性为74.7岁,女性为80.5岁)。与此同时,健康预期寿命全国平均为68.5岁(男性为67.2岁,女性为70.0岁)。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人均寿命方面,显然日本比我国更具优势。 除了以上统计数据之外,患者及家属选择赴日就医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全球各国医疗水平统计排名,日本位居榜首。特别是在癌症治疗方面,日本拥有世界领先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例如质子重离子治疗、光动力免疫疗法,溶瘤病毒疗法及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等,都是先进的癌症治疗技术。 质子重离子治疗技术:据国际粒子治疗协作委员会(PTCOG)官方网站所发布的统计数据,目前日本有25家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投入运营,且拥有先进的治疗设施,医生治疗经验丰富,凸显了日本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光免疫疗法药物:2020年9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式批准了世界上首个光免疫疗法药物Akalux,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无法通过手术移除的患者。 溶瘤病毒疗法:2021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对溶瘤病毒疗法Delytact(teserpaturev/G47∆)给予了条件性限时批准,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成为全球首个被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脑瘤的溶瘤病毒疗法。 硼中子俘获疗法:2020年3月,日本批准了全球首款硼中子俘获疗法(BNCT)设备和相应的硼药物Steboronine上市,用于治疗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或复发性头颈癌患者。使日本成为全球唯一能够使用BNCT技术治疗癌症的国家。 日本在开发和应用新的抗癌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在癌症药物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发了众多全球领先的精准治疗药物。 例如2020年3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基于VISION研究中对日本患者的亚组分析结果,认为特泊替尼治疗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方面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效果。基于这项研究结果,批准了特泊替尼用于治疗携带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年患者。 2024年3月,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了针对CLDN18.2靶向抗体药物Zolbetuximab的上市,用于治疗那些CLDN18.2呈阳性的、无法进行手术切除的、晚期或已经复发的胃癌患者。Zolbetuximab的批准标志着它成为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针对CLDN18.2的靶向治疗药物。 日本专家线上远程咨询/赴日就医 海外专家第二诊疗意见定制个人方案 ▼ 日本政府早在多年前就制定了全面的抗癌政策,经过30年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日本建立了一个全球领先的癌症防治体系,成为癌症防治领域的佼佼者。 日本先进体检技术能检测出5毫米以下的微小肿瘤,覆盖300余种早期癌症风险。通过分析基因信息及个人特征,如家族病史和生活方式,为每个人定制个性化的癌症预防检查计划,提供全面的基因到早期预防保护。 日本的精密体检技术运用了世界先进的综合检测设备,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身体的每个部位进行详尽的检查。此外,由多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合作确保了诊断的准确性,有效防止了遗漏和错误的诊断结果。另外,日本将90%的精力集中在癌症的检测和预防上,而只用10%的精力进行治疗,这种策略体现了预防为主、针对性治疗的原则。 赴日体检精密筛查|精准、高端、细致、体验感极好 量身定制个人筛查方案 价格1-10都可定制 ▼ 日本拥有全球极为完备、健全的医疗体系,保证每一位患者从预约、诊断、治疗以及康复等各个阶段,每个环节均遵循严格的标准与流程。 再者,日本的医疗团队由资深医生、护士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不仅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还拥有热情周到的服务意识。日本人的认真负责是刻在骨子里的。很多人来日本体检也是因为认可医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这种负责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医生会对照X光片简单明了的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有时候会借助模型,说明患者病情,治疗方案,手术原因,术前术后会出现的问题和风险,术后恢复等。 治疗期间,医生依据患者自身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护士会按照顺序带领患者完成各种检查和治疗,井然有序,毫无沉重的环境负担和心理压力。 此外,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日本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对较合理。日本实行医药分离制度,医生甚至会帮忙对比哪种药性价比比较高,且新药价格相对低廉。特别是对于需要高端医疗服务的患者而言,日本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日本的医院环境整洁、安静,设施先进且人性化。病房内通常配有舒适的床铺、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浴设施,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且病房各处设有意见回馈箱,患者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日本十分注重各种调查问卷,他们真的会认真阅读,并且进行改进。 此外,医院还提供营养丰富的餐饮服务,帮助患者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对于中国患者来说,日本在语言和文化上与中国较为相近,这使得他们在赴日就医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地环境。此外,日本社会秩序良好,治安稳定,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图源:摄图网 总的来说,日本的医疗水平居于领先地位,某些疾病的治疗技术甚至超越了欧美。得益于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精准药物、高质量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及高水平的性价比,日本已经成为许多患者选择出国治疗的首选目的地。
参考文献:
[1]https://ganjoho.jp/reg_stat/statistics/stat/summary.html
[2]Cancer survival statistics in China 2019-2021: a multicenter,population-based study-ScienceDirec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7005424000498
[3]https://www.e-healthnet.mhlw.go.jp/information/hale/h-01-002.html
[4]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4岁, 4类慢病导致过早死亡[J].卫生经济研究,2022.
[5]A Critical Reviewof Radiation Therapy: FromParticle BeamTherapy (Proton,Carbon,and BNCT) to Beyond. J Pers Med. 2021.
[6]Intratumoral oncolytic herpes virus G47∆ for residual or recurrent glioblastoma: a phase 2 trial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2-01897-x
[7]Long-term experience with tepotinib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MET exon 14 skipping NSCLC from the Phase II VISION study. Cancer Sci.2024.
[8](zolbetuximab) Approved in Japan for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News release. Astellas Pharma Inc. March 26, 2024.
https://www.astellas.com/en/news/29026.
[9]Why is Japanese life expectancy so high? Lancet.2011 S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