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对心脏康复的研究越来越多,相关指南也在不断更新。进行心脏康复的患者明显受益,但国内开展心脏康复的医院并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院领导缺乏重视、心内科医生对心脏康复了解不够、医保不能报销、患者依从性差等。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各医院在心脏康复治疗方面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和水平。大家对于心脏疾病治疗后的康复也缺乏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心脏疾病的康复治疗。





什么是心脏疾病的康复治疗?


对于患有广泛心脏病的患者来说,心脏康复治疗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心脏康复(CR)已经从锻炼演变成一个综合项目,该计划还解决了其他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并提供教育和社会支持。

心脏疾病

目前的指南支持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搭桥移植、冠状动脉支架放置、瓣膜手术和稳定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后使用。


心脏康复是一种综合的二级预防模型,已被证明可以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制定一揽子康复干预措施,供卫生部实施,作为整个连续体全民医疗保健的一部分。



心脏康复(CR)的组成部分



  • 营养咨询

  • 风险因素改变

  • 心理社会管理

  • 患者教育

  • 运动培训



心脏康复(CR)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住院期间的住院康复。由于住院时间越来越短,第一阶段的CR变得不那么正式化了。


第二阶段是指出院后4个月内由医生监督、门诊监测的体育活动。患者通常在渐进式锻炼计划中接受多达36次。


此后,患者可能会继续进入第三阶段,这是一个持久的不受监控的锻炼计划。


CR项目还提供营养、心理和戒烟咨询,以及脂质和血压管理。医疗保险和大多数保险公司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搭桥移植(CABG)、瓣膜手术和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稳定心力衰竭(HFrEF)后为这项服务提供保险。美国心脏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认为CR是这些疾病的I类适应症。


CR的锻炼处方最好是从运动前训练、症状有限、运动耐受性测试开始。锻炼通常包括短暂的热身期,然后是监督的个性化有氧运动,以及短暂的降温阶段。有氧运动包括20-60分钟的锻炼,每周3-5天,占最大运动能力的50-80%。


相关数据表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可以更大、更快速地增加锻炼能力。一项对27名稳定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试验,随机化为最大预测心率的70%的适度持续训练,或95%峰值心率为HUT,或仅运动建议的对照组,表明HUT与持续训练组的峰值耗氧量(VO2MAX)增加46比14%(p<0.001)。较高的VO2MAX与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死亡率较低有关。


HUT能够改善内皮功能,逆转左心室重塑,并提高射血分数,而不是仅仅通过持续训练实现。其他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优越改进。然而,我们不应忘记有关CR的有利元分析显示,适度强度运动的使用可以降低总死亡率和再住院率。





CR锻炼训练的作用


CR的许多好处都来自锻炼训练。运动训练增加了VO2MAX和耐力能力,或长时间保持体育活动的能力。运动训练还有其他多种潜在的有益作用,包括改善内皮功能,心肌流量储备减少吸烟、体重、血脂和血压。


运动训练甚至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已知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CR还可以减少抑郁和焦虑,并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症与更高的死亡率有关,在一项对抑郁症患者的研究中,死亡率高达四倍。与非参与者相比,CR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症状和死亡率下降了63%和73%(p<0.001)。

总之,康复训练对于提高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患者可以恢复身体机能和心肺功能,减轻心脏负荷,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心脏疾病的康复训练,并积极参与其中,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McMahon SR, Ades PA, Thompson PD. The rol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disease. Trends Cardiovasc Med. 2017 Aug;27(6):420-425. doi: 10.1016/j.tcm.2017.02.005. Epub 2017 Feb 15. PMID: 28318815; PMCID: PMC5643011.

(2)Mehra VM, Gaalema DE, Pakosh M, Grace SL. Systematic review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s: Quality and scope. Eur J Prev Cardiol. 2020 Jun;27(9):912-928. doi: 10.1177/2047487319878958. Epub 2019 Oct 4. PMID: 31581808; PMCID: PMC7262778.

(3)Keteyian SJ, Hibner BA, Bronsteen K, Kerrigan D, Aldred HA, Reasons LM, et al. Greater improvement i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using higher-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in the standar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setting. J Cardiopulm Rehabil Prev. 2014;34(2):98–105. 

(4)Moholdt T, Aamot IL, Granøien I, Gjerde L, Myklebust G, Walderhaug L, et al.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 increases peak oxygen uptake more than usual care exercise training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Clin Rehabil. 2012;26(1):33–44. 

(5)Keteyian SJ, Brawner CA, Savage PD, Ehman JK, Schairer J, Divine G, et al. Peak aerobic capacity predicts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m Heart J. 2008;156(2):292–300. 

(6)Heran BS, Chen JM, Ebrahim S, Moxham T, Oldridge N, Rees K, et al.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chran Database Syst Rev. 2011;6:7. 

(7)Edwards DG, Schofield RS, Lennon SL, Pierce GL, Nichols WW, Braith RW.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men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J Cardiol. 2003;93(5):617–620. 

(8)Gielen S, Hambrecht R.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vascular function and myocardial perfusion. Cardiol Clin. 2001;9:357–368. 

(9)Lawler PR, Filion KB, Eisenberg MJ. Efficacy of exercise 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o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m Heart J. 2011;162:57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