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第三大癌症,发病率排在肺癌和乳腺癌之后,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胃癌好发年龄以40~60岁多见,男多于女,约为2:1,未经治疗者平均寿命约为13个月。 随着病情发展,胃的功能和周身状况逐渐发生改变,这些症状常无特异性,可时隐时现,可长期存在。如上腹胀痛、钝痛、隐痛、恶心、食欲不振、嗳气和消瘦等,也可有溃疡样症状,呈节律性疼痛,反酸。

 

靶向治疗:赫赛汀、雷莫芦单抗

致病因素:烟熏与盐腌食品、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与胃炎等胃部疾病。

高危人群: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胃部疾病患者、家族遗传史。

早期筛查:上消化道钡餐被证明具有预防意义,其他筛查方法包括PGI/II、胃泌素17检测以及内镜,建议40岁以上开始筛查。

早期症状:腹部疼痛、胃灼热和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稍食即饱
      体重减轻
      腹部疼痛
      胃灼热和消化不良
      恶心
      呕吐
      在腹部肿胀或液体积聚腹部不适,通常在肚脐上方。

      贫血

      风险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比如吸烟为可避免或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遗传、年龄为不可避免或改变的危险因素

      可以避免或改变的危险因素
      性别
      胃癌在男性比女性中更常见。
      年龄
      在50岁以上的人的胃癌发病率急剧增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癌的一个主要发病原因。幽门螺旋杆菌也与胃部淋巴瘤有关。
      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也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胃部手术
      胃部分切除手术或者胃溃疡的治疗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因为手术会使胃酸减少,从而使得亚硝酸盐产生的细菌增多。手术后胆汁回流到胃部也会增加患癌风险。胃癌通常在术后几年后发生。
      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会使患胃癌的风险增加。
      胃部肥大
      胃粘膜多度生长导致胃酸水平下降,此种疾病多大程度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目前尚不清楚。
       A型血
      A型血患胃癌风险较高。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
      这种遗传性综合征极大地增加了患胃癌的风险。这种并很罕见,但如果患此种疾病,患者在一生中患胃癌的风险为70%至80%。女性患者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几率。这种疾病是由于CDH1基因的突变(缺失)造成的。
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HNPCC)
      这种疾病增加了患结直肠癌和胃癌的风险,主要是由于MLH1 或者MSH2基因缺失引起的,其他基因包括MLH3, MSH6, TGFBR2, PMS1, and PMS2也会引发这种疾病。
       家族腺瘤性息肉(FAP)
      在FAP综合征中,患者在结肠息肉增多,有时在胃部和肠内息肉增多。患此疾病将会导致患结肠癌的风险大大提高,对患胃癌的风险只是略有提高。此疾病是通过APC基因突变引发的。
      BRCA1和BRCA2
      携带突变的遗传性乳腺癌基因BRCA1或BRCA2可能患胃癌的几率较高。
      Li Fraumeni综合征
      病者在年轻时患胃癌的风险有所增加,Li Fraumeni综合征是由TP53基因突变引发的。
      Peutz-Jeghers综合征(PJS)
      患者在胃部,肠,鼻子,肺部气道和膀胱中的息肉增多。胃部和肠的息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称之为错构瘤,可以引发出血或者肠阻塞。PJS也能引起嘴唇,内颊和身体其他部分出现黑色斑点。患病者患乳腺癌,结肠癌,胰腺癌和胃癌的风险增加。此病是有与STK1基因突变引起的。
     胃癌家族史
     胃部息肉
      腺瘤性息肉可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常见的可变免疫缺陷(CVID)
     机体不能制造足够的抗体来抵御病菌,因此频繁的细菌感染会引发萎缩性胃炎和恶性贫血,胃淋巴瘤以及胃癌。
      EB病毒感染

可以避免或改变的危险因素
      饮食
      抽烟
      肥胖
     工作环境
      从事煤矿,金属以及橡胶工业的工作人员有更高的患胃癌的风险。


参考资料:
1. http://www.cancer.org/


胃癌病理分型是以组织形态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目前,常用的是Borrmann分型、Lauren分型和WHO分型。
Borrmann分型主要根据癌瘤在黏膜面的形态特征和在胃壁内的浸润方式进行分类,将胃癌分为4型。
Lauren分型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
肠型胃癌
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老年、男性,预后较好。
弥漫型胃癌

分化较差,多见于年轻女性,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WHO分型根据组织来源及其异型性为基础,将胃癌分为上皮性肿瘤和类癌两类,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癌( 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 、鳞腺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的癌。

1. 病史和体检
医生会询问症状、相关健康问题以及家庭疾病史等风险因素。
2.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用来检测胃癌的主要方式,如发现异常区域,将取出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遗传性弥散胃癌在内窥镜下不能被检测到。)
超声内镜(EUS)
当内镜进入胃腔后,在通过内镜直接观察形态的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超声图像。EUS对于检测癌症扩散到胃壁的深度以及是否扩散到附近的组织和淋巴结是非常有用的办法,也可以引导针头进入可疑区域进行组织样本活检。
3.组织活检
对癌症进行确诊的唯一方法就是进行组织样本活检。样本通常是在超声内镜检测的过程中获取,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是癌细胞以及癌变得种类。如果样本中含腺癌细胞,会进一步检测其是否过度表达HER2蛋白,高表达HER2蛋白被称为HER2阳性,可用靶向药物(Herceptin)进行治疗。HER2检测通常有两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HC)和 荧光原位杂交(FISH)
4.影像检测
上消化道(GI)检测
这是用来检测食道,胃和小肠前段内壁的X射线检测,由于此方法会遗漏一些异常区域,不能做组织活检,因而不常用于胃癌和其他胃部问题的检查。检查者服用钡餐,不正常区域的轮廓通过X射线会被呈现出来。
CT或CAT(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胃部图像确认胃癌的位置,也可以显示胃部附近比如肝脏,淋巴结以及胃癌也许能扩散到的远端器官。CT扫描也有助于检测癌症发展的阶段,是否适合进行手术治疗。
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CT扫描也可用于引导活检针进入癌疑似扩散区,然后取出组织样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MRI(核磁共振成像)扫描
医生更愿意采用CT来观察胃部情况。尽管MRI的图像在某些情况下并不是非常清晰,但可用来提供更多的病理信息。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扫描
临床上一般将PET检测和CT检测结合起来,称为PET-CT,利用肿瘤细胞对葡萄糖代谢活跃的原理来采集图像,但是对于一些不消耗糖类的胃癌,这种检测就不太有帮助。
胸部X光
检测癌症是否已经扩散到肺部,身体是否存在严重的肺部或者心脏疾病。如果已经做了CT,就没必要再进行此项检查。
5.其他检测
腹腔镜检查
通常是在已经发现胃癌后才会进行此项检测。虽然CT和MRI可以得到详细的图像,但是如果肿瘤很小,还是会检测不到。腹腔镜检查在这方面有优势。此检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是否只在胃部(还未扩散),可以通过手术彻底切除。
实验室检测
全血细胞计数检测患者是否贫血(可能是由癌症引发的胃出血);便隐血检测试剂用来寻找粪便中是否带血(肉眼不可见);血液检测确定患者肝肾功能是否正常;如果需做手术或者服用有可能影响心脏的药物,续作心电图或者心脏超声来确保心脏功能良好。

参考资料:
1. http://www.cancer.org/


      由于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胃癌发现率的上升,加之外科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以及化疗、放疗、生物制剂的配合应用,近年来胃癌治疗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据近年资料,日本和西方国家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几乎均可达90%以上,日本总体胃癌术后5年生存率也已达60%以上。早期胃癌的术后复发率,日本报告不到5%,西方国家一般在5%~10%。
1、外科治疗
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发现胃癌较晚,大多数属于晚期肿瘤,手术疗效欠佳,术后5年生存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因此,必须加强对早期胃癌症状的重视及高危人群的监测,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近年来由于麻醉和手术切除前后处理的进步,使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同时目前也缺乏能在手术前正确判断胃癌切除可能性的诊断方法,因此只要病人全身情况许可,又无明确的远处转移,均应予以手术探查争取切除。至于术式的选择,需根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期和术中探查发现,包括胃癌的部位、肿瘤大小、浸润的深度及淋巴结肿大情况,决定不同的手术方式。随意地扩大或缩小手术切除范围,造成脏器功能的过度破坏或术后肿瘤复发,均是不适当的。
外科手术可分为根治性切除术和姑息性手术两大类。现代胃癌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是进展期胃癌的手术范围趋于扩大,可施行扩大或超扩大手术,而早期胃癌的手术范围则趋于缩小,可作切除范围5%左右的各式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倾向于“量体裁衣”,依据患者的一般状态及癌的病理生理情况选择适宜的术式。
(1)根治性切除术
根治性切除术的基本要求是彻底切除胃癌原发灶、转移淋巴结及受浸润的组织。关于胃切断线的确定现已趋向一致,即要求离肿瘤肉眼边缘不得少于5cm,远侧部癌切除十二指肠第一部约3~4cm,近侧部癌应切除食管下段3~4cm。为了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常须在根部切断胃各供应动脉,全部动脉皆被切断后,势必作全胃切除,而且也常须将胰体、胰尾和脾一并切除。所以,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术式,即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及根治性全胃切除。全胃切除虽可有利于淋巴结的彻底清除及防止胃残端因切除不彻底而复发,但存在手术死亡率高、术后并发症及远期营养障碍后遗症多等缺点,且术后五年生存率并不能明显提高。因此,根治性次全胃切除和根治性全胃切除两种术式的选择仍有分歧,目前一般主张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浸润的范围及医院的技术条件等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是既能彻底地切除肿瘤又要避免不必要扩大手术范围。
至于根治性切除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有很大差别。凡淋巴结清扫范围超越淋巴结实际受累范围者为绝对性根治性切除术,而只清除实际受累的淋巴结者为相对性根治切除术。总结国内近年来有关资料,在胃癌的手术治疗方面存在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全胃切除的病例较少,一般仅占全部切除病例的5%左右,另一是不少单位目前的根治术仅是R1术式,而国内目前医院住院病例中Ⅲ、Ⅳ期胃癌达56%~90%。显然,不少病例的手术切除范围是不够的,由于手术的根治性不足,有肿瘤病灶残存,以致影响疗效。据国内外经验,实际工作中根治术式的选择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可依据以下具体情况进行。
①根治性切除术在有技术条件的单位应积极而慎重地扩大全胃切除的病例。手术适应证应严格控制在:
A、浸润性胃癌。
B、有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胃体癌。
C、恶性程度较高,已有第二站淋巴结转移或已侵及胃体的胃远端或近侧部癌。 凡已不能根治或全身条件不允许者不作全胃切除。
②早期胃癌的治疗应依其病变大小和浸润深度选择不同的方法。早期胃癌以往均主张作R2术式,随着经验的积累,发现单发病变的早期胃癌不但术后生存率高,复发率低(2、8%),而且复发病例均是病变侵入黏膜下层伴有淋巴转移者,复发的形式也多是经血行转移至肺及肝。而病变仅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即使已有第一站淋巴结转移,不论是单发或多发病变其生存率均可达100%。此外,凡息肉状的黏膜内癌(Ⅰ和Ⅱa)均无淋巴结转移,且术后全部存活。因此认为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应予以修正。一般而言,黏膜内癌宜作R1手术,黏膜下癌宜作R2手术。小于2cm的息肉状黏膜内癌,作肿瘤局部切除或R0术式已完全足够。由于直径<2cm的无溃疡或仅有溃疡瘢痕的早期胃癌基本上无淋巴转移,故可施行内镜下激光治疗,对<1cm的病变,更可用电刀作黏膜局部切除。
③凡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的可根治性病例,以作R2为主的术式为宜。曾有报道比较Ⅲ期胃癌分别作R1及R2根治术式的疗效,结果R2术式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R1术式者。
④胃癌直接侵犯到邻近组织与器官时,如有可能应争取与胃根治性切除同时作整块切除,仍有治愈的机会。有报道附加脏器切除的疗效,仅次于胃远侧部癌,而较近侧切除及全胃切除佳。因此只要没有远处转移,仍不应放弃可争取的根治机会。一般以合并脾、胰体、胰尾、横结肠或肝左叶切除的为多,合并胰头及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死亡率相当高,而5年生存率也最差(5%),故不应轻易为之。
(2)姑息性手术
姑息性手术包括两类:一类是不切除原发病灶的各种短路手术,另一类是切除原发病灶的姑息性切除术。第一类虽手术较小,但一般并不能改变胃癌的自然生存曲线,仅能起到解除梗阻、缓解部分症状的效果。而第二类则有一定的5年生存率。根据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的资料,单纯剖腹探查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5、31±0、6)个月,姑息性短路手术为(7、66±0、75)个月,而姑息性切除术后3年和5年生存率则可达13、21%及7、09%。所以,只要全身情况许可,而又无广泛远处转移,凡局部解剖条件尚能做到胃大部切除的,应力争将其原发病灶切除。作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不但可以消除肿瘤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而且在配合药物治疗后,有的仍可获较长的生存期。
(3)内镜黏膜切除术
在内镜下作肿瘤切除能否成功的关键取决于:病变早期、无淋巴转移且能在内镜下将病变完全切除。目前尚缺乏术前正确判断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的方法,因此只能从对早期胃癌淋巴转移规律的认识,结合内镜下所见的病变加以判断。下列情况下的早期胃癌一般不会有淋巴转移:①直径<5mm的早期胃癌。②直径<2、5cm的隆起型早期胃癌。③直径<2cm的无溃疡凹陷型早期胃癌。④直径<1、5cm的混合型早期胃癌。⑤某些有手术禁忌证的早期胃癌或患者坚决拒绝手术者。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包括切除法及非切除法,后者包括光敏治疗、激光治疗、局部注射法及组织凝固法。切除法可获得切下的黏膜标本,以供病理检查。该法先将内镜注射针经胃镜活检孔插入胃内达到病变边缘,向黏膜下注射含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局部病变隆起,便于圈套,同时也可将病变与肌层隔离开来,保护肌层不受电凝损伤并防止出血,切下标本必须经病理检查,切端无癌细胞为完全切除,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可列为治愈。一般认为内镜下黏膜病变的完全切除率约70%。如切下标本发现切除不完全则可改用内镜下激光治疗,以消除残余癌灶,也可考虑手术,大部分病例在改用激光治疗后病变消失而痊愈。
(4)腹腔镜下局部切除
随着腔内外科及微创手术的发展,早期胃癌经腹腔镜下的全层切除部分胃壁已成可能。由于此手术可不开腹,即将胃壁病变作全层切除,切除范围也远较内镜下黏膜切除为广,且可将邻近胃癌病灶周围的淋巴结一并切除,如活检发现有癌转移时可即中转剖腹作根治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可进食,住院期短,因此有其优越性,切除范围较内镜为广。该手术一般宜于胃前壁的病变,如病变位于后壁或近侧,则需经胃腔内将病变部位黏膜切除或手术切除。
2、化学药物治疗
我国胃癌总的手术切除率约为50%~77%,仍有相当部分病例发现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即使早期胃癌,也有2%~5%的患者存在淋巴结转移,至于有微小转移者为数更多,胃癌根治术性切除后,仍有不少患者死于局部复发和远处脏器转移。因此,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术后复发转移及发生残胃癌者均需进行化疗。另一方面,手术作为一种局部的治疗手段也有不足之处:
①对术时病期已较晚,已有远处转移或局部病变有广泛浸润并累及邻近重要脏器的患者,单纯手术疗效不佳。
②手术难以发现与处理潜在的亚临床转移灶。③手术操作本身也有可能会促使癌细胞的扩散和转移。有鉴于此,为了提高手术治疗的疗效,也需要施行与化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以弥补单纯手术治疗之不足。据估计,约2/3的胃癌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有化疗的指征,更有人建议,对所有胃癌患者均应辅以化疗。
对术前估计肿瘤不能根治性切除者,可考虑行术前化疗(包括动脉插管介入化疗),以缩小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抑制肿瘤进展,使手术切除成为可能,对术中发现有或可能有肝转移、腹膜转移者,可在肿瘤供应血管或腹腔内给予化疗,术后针对手术残留的肉眼看不见的肿瘤细胞进行化疗,预防肿瘤复发。此外,针对术前肿瘤细胞已有腹腔种植或术中腹腔播种,目前临床已在开展腹腔内化疗、腹腔温热灌注化疗;针对肿瘤淋巴转移的特点,正在试行淋巴系统内化疗。
近十年来,胃癌化疗的研究十分活跃,除了沿用传统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化疗方法外,近年提出了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arly post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EPIC)和持续性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Continuous hyperthermic peritoneal perfusion therapy,CHPP)的新方法。EPIC能根除腹腔内的微小癌灶,可预防腹腔内复发,减少肝脏转移。CHPP能使胃癌根治术后的复发率进一步降低,生存期进一步延长,并可改善已有腹膜种植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因此,目前EPIC和CHPP疗法颇受重视。
(1)常用的化疗药物
①氟尿嘧啶(5-Fu):自1958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胃癌的首选和基本药物。5-Fu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在体内转变为5-氟-2′-脱氧尿苷单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阻止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变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影响细胞DNA的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总有效率为20%左右,有效期短,一般平均4~5个月。该药可静脉应用或口服。
②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为1966年合成的氟尿嘧啶(5-Fu)衍生物,在体内经肝脏的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酶及局部组织的可溶性酶转变为5-Fu而发挥作用。由于该药毒性低,比5-Fu小6倍,化疗指数为氟尿嘧啶(5-Fu)的2倍,且口服和直肠给药吸收良好,因而成为近年治疗胃癌的常用药物。治疗胃癌的总有效率为31%。
③丝裂霉素(MMC):为日本1955年、国内1965年研制成功的含烷化基团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其作用与烷化剂相似,可与DNA发生交连,使DNA解聚,从而影响增殖细胞的DNA复制。总有效率约10%~15%,反应期短,平均约2个月。一般采用每次4~10mg的间隙大剂量静脉给药,每周用药2次。由于该药对血液系统的毒性反应较大,缓解期较短,故常在联合用药(MFC)方案中应用。
④司莫司汀(甲基环已亚硝脲):为亚硝脲类烷化剂,属广谱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胃癌有一定疗效,有效率一般为10%~20%,有效期约2~3个月。
⑤多柔比星(阿霉素):为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临床使用已有二十多年,诱导缓解迅速,但持续时间不长,总有效率为21%~31%。本品对心脏有较强毒性。
⑥顺铂(CCDP):本品作为新型的无机抗癌铂类化合物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用于临床,研究表明本品与多种抗癌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并且无明显交叉耐药性,因而在联合化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⑦依托泊苷(鬼臼乙叉甙):是40余种常用化疗药物中颇受青睐且较年轻的品种,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作用于S末期,机制是切断拓扑异构酶结合的DNA双链,并能阻碍核苷通过胞浆膜,使之不能进入胞核内参与DNA复制。文献报道,单用对中晚期胃癌的有效率为21%,联合化疗的有效率可达60%~70%,完全缓解率可达20%。
(2)联合化疗方案
胃癌单一药物化疗的缓解率一般仅15%~20%,应用联合化疗后可提高缓解率、延长生存期。近年报道的EAP和ELF联合化疗方案,不但对胃癌的缓解率(CR PR)可达50%以上,完全缓解率也达10%以上,且中位生存期可延长至9~18个月,从而使胃癌的化疗有明显的改观。现将各种常用化疗方案介绍列于表5。
(3)给药途径
①静脉滴注:仍是目前晚期胃癌化疗的主要途径。但由于静脉化疗时,抗癌药物随血液分散至全身组织,而肿瘤局部药物浓度有限,毒副反应大,疗效不佳。临床上决定化疗方案时,首先要考虑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部位、病期等因素。胃癌多属腺癌,常多选用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阿霉素)、司莫司汀(甲环亚硝脲)药物。如属早期胃癌而无淋巴结转移,经彻底手术切除者,可不加化疗;晚期胃癌采用化疗为主,或系手术后辅助化疗,一般需持续1、5~2年,在术后3~4周开始。
目前胃癌的化疗多采用联合方案,有效率达40%,其中以FAM方案的疗效最好(氟尿嘧啶+多柔比星+丝裂霉素),一个疗程总量以氟尿嘧啶(5-Fu )10g、丝裂霉素(MMC)40mg,多柔比星(ADM)不得超过550mg,有心衰史者禁用,肝功能障碍者多柔比星(ADM)用量减半。在用药期间应测肝肾功能、心电图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低于3、5×l09/L和血小板计数低于70×109/L者,应暂停药。
A、MFC方案:
丝裂霉素(MMC)3mg/m2,静脉注入。
氟尿嘧啶(5-Fu)300mg/m2,静脉滴注。
阿糖胞苷(Ara-C)30mg/m2,静脉滴注。
最初两周,2次/周,以后1次/周,8~10次为1个疗程;或丝裂霉素(MMC)每周1次,氟尿嘧啶(5-Fu)及阿糖胞苷(Ara-C)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
本方案以VCR代替阿糖胞苷(Ara-C),用量1、0mg/m2,静脉注入,1次/周,称为MFV方案。
B、UFTM方案
优福定片(UFT)2~3片/次,口服,3次/d。
丝裂霉素(MMC)6mg/m2,静注,1次/周,共6次。
优福定片(UFT)总量30g(以FT-207量计算)
C、FAM方案
氟尿嘧啶(5-Fu)600mg/m2,静滴,第1,2,5,6周。
多柔比星(ADM)30mg/m2,静脉注入,第1,5周。
丝裂霉素(MMC)10mg/m2,静脉注入,第1周。
如用表柔比星(表阿霉素)代替多柔比星(ADM),用量每次50mg/m2,余同前。
D、FAP方案
氟尿嘧啶(5-Fu)600mg/m2,静滴,第1天。
多柔比星(ADM)30mg/m2,静脉注入,第1天。
顺铂(DDP)20mg/m2,静滴,第1~5天。
每3周为一周期,可重复使用3次。
E、CMU方案:
卡铂(carboplatin)300~400mg/次,静滴,每隔3周用1次。
丝裂霉素(MMC)6~10mg/次,静注,1次/周。
优福定片(UFT)400mg/d,口服。
术后2~4周开始化疗,每3周为1周期。
F、EAP方案:
依托泊苷(Vp-16)120mg/m2,静滴,第4,5,6天。
多柔比星(ADM)20mg/m2,静注,第1,7天。
顺铂(DDP)40mg/m2,静滴,第2,8天。
60岁以上老人依托泊苷(Vp-16)改为70mg/m2,每3~4周重复。
G、ELF方案:
亚叶酸钙(甲酰四氢叶酸)300mg/m2,2h点滴结束后,依托泊苷(Vp-16)120mg/m2和氟尿嘧啶(5-Fu)500mg/m2,静滴。连用3天,1个月后重复。
H、FAMTX方案:
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与FAM方案用法相同,而甲氨蝶呤(MTX)在用氟尿嘧啶(5-Fu)前3h以上给药。甲氨蝶呤(MTX)量100mg/m2,每4周重复(需水化)。
I、PMUE方案
顺铂(DDP)75mg/m2,静滴,第1天(水化)。
丝裂霉素(MMC)10mg,静注,第1天。
依托泊苷(Vp-16)50mg/m2,静滴,第3,4,5天。
优福定片(UFT)400mg/d,口服。
3周为一周期。用于高度进展型胃癌,有效率54、8%。
注:优福定(UFT);依托泊苷(鬼臼乙叉苷,Vp-16);顺铂(DDP),丝裂霉素(MMC);氟尿嘧啶(5-Fu),多柔比星(ADM)。
②腹腔灌注:直接向腹腔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胃癌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到近年才真正认识到其价值。其原理是增加药物与腹膜的接触面,形成全身的低浓度和局部的高浓度,使肿瘤组织直接浸泡在高浓度的药液中,延长了作用时间,从而提高了疗效,减少或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本法用于胃癌手术切除术后或已合并腹腔内其他部位有转移的患者。由于灌注的药物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和全身组织,故对防治胃癌伴肝转移尤为合适。
具体方法:将化疗药物充分溶于500~1000ml生理盐水中,通过腹腔穿刺或术中直接倒入腹腔(有腹水者,尽可能先抽去腹水)。然后不断变换患者体位,或做深呼吸运动、腹部按摩,以便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腹腔各处。一般2~4周为1疗程。一般采用氟尿嘧啶(5-Fu)、丝裂霉素(MMC)、多柔比星(ADM)、依托泊苷(Vp-16)、甲氨蝶呤(MTX)等,以顺铂(CDDP)最为常用。最近发现高温与腹腔化疗有协同作用,43℃的高温能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据报道含化疗药物的41~43℃灌注液约5000ml,腹腔循环灌注120min能有效提高穿透浆膜的胃癌或腹腔脱落细胞阳性患者的生存率。
③导管注射:经外科手术安置的药泵导管或放射学介入导管向胃动脉或腹腔注射抗癌药物,近年发展较快。抗癌药物的细胞杀伤作用呈浓度依赖性,药物浓度比作用时间更加重要,局部浓度增加1倍,杀灭癌细胞作用可增加10倍左右,此为胃癌的导管化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已有大量临床经验表明,腹腔动脉导管灌注化疗,可明显提高胃癌供瘤动脉及肿瘤的药物浓度,因而具有较好疗效,并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全身毒副反应。与静脉全身化疗相比,动脉导管化疗总有效率及生存期均明显增加,特别对伴有远处转移、术后复发、年老体弱和全身情况差的胃癌患者尤为适应。
④胃癌的淋巴系统内化疗:术前或术中经癌灶、癌旁黏膜下或胃周淋巴结等部位注入携带高浓度抗癌药物的载体,使药物在淋巴系统内扩散、杀死淋巴系统内转移癌细胞的一种局部化疗方法。淋巴化疗的优点是局部用药浓度高、药物有效浓度维持时间长、药物作用直接、全身副作用轻微。淋巴化疗药剂的选择应是:对淋巴系统有高趋向性,具有缓慢释放特性;对消化道肿瘤细胞有肯定疗效的抗癌药物。淋巴化疗不仅对进展期胃癌可以辅助清扫术治疗淋巴结转移,对早期癌经内镜(激光、高频、电灼)等治疗时,经癌灶内或癌周注入抗癌药物对防治壁内或区域淋巴结癌转移也有一定价值。常用的有乳剂、脂质体、胶体、炭粒、油剂等。
(4)化疗方法
①术前化疗:术前化疗的目的在于使病灶局限,为手术创造条件,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并减少术中播散和术后复发的机会,消灭潜在的微小转移灶,提高手术治愈率。胃癌术前化疗,以往多主张经静脉给予单一化疗药物,近年来导管给药、腹腔给药及联合用药增多。不少研究认为,不论从手术切除率、手术治愈率、淋巴结转移率、癌肿局部浸润程度、切除标本的组织学改变,以及术时腹腔冲洗液及胃引流静脉血中的癌细胞数及其活力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都说明术前化疗有明显的疗效,而且可延长生存期。国内王小平等报道20例晚期胃癌患者术前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术后随访3~5年并与同期30例晚期胃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术前行动脉灌注化疗者,其手术切除率及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术前灌注治疗组的肿瘤组织有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肉芽组织形成等改变。王娟等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不同给药途径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对比研究,与静脉给药组相比,发现腹腔给药组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大网膜、腹膜及转移淋巴结中聚积较高的药物浓度,其中腹膜最高,超出静脉给药组近4倍,腹腔液、门静脉及外周血超出静脉给药组13、3及1、5倍,故认为腹腔给药可提高腹膜、肿瘤组织内化疗药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比静脉给药更具优越性。但术前化疗的研究还不够,所用药物、方法均不一致,也缺乏大样本的长期对比观察,以致对术前化疗的评价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术前化疗可增加手术并发症,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影响伤口愈合,易并发感染。因此,胃癌的术前化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②术中化疗:术中化疗的目的在于消灭残存病灶,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种植的机会,以降低术后复发率。目前方案尚不统一,多采用在清洗腹腔后、关腹前,向腹腔内注入氟尿嘧啶(5-Fu)等抗癌药物的方法。
③术后化疗:作为术后的巩固治疗措施,控制可能存在的残存病灶,防止复发和转移,提高生存率。术后化疗可延长生存期,并对预防肝转移有明显的作用。根据日本的经验,术后给予中等剂量的丝裂霉素(每周4mg,总量40mg),对Ⅱ期胃癌有效,并对预防肝转移有明显作用。国内协和医院报告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5年生存率为45、4%,而未加化疗者为29、8%。一般认为术后用药的原则为:
A、Ⅰ期胃癌作根治性手术切除后一般不需化疗。因为多数临床实践已证明,该类病人术后给药并不能提高疗效。
B、其他各类根治性胃切除术者,术后均应给予化疗,可采用单一药物化疗,药物一般选用氟尿嘧啶、丝裂霉素、或替加氟(呋喃氟尿嘧啶),也可采用联合化疗。
C、凡未作根治性切除的术后病人,均应给予联合化疗。
D、各种化疗一般均在术后2~4周开始,视病人一般情况及术后饮食恢复情况而定。用药剂量的大小以不引起明显的副作用为原则。应用化学药物的同时须结合应用中药。
④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尤其是浆膜受侵犯者,约半数可发生腹膜种植转移,导致术后复发。此外,在手术过程中,被切断的组织间隙中的淋巴管、毛细血管及胃腔内的癌细胞均有可能溢入腹腔,加之手术机械性损伤使腹膜内皮下结缔组织裸露,以及全身免疫机能减退,都可能造成癌细胞的种植。术后早期腹腔内化疗(EPIc)的目的就在于配合手术治疗,防止术后腹膜癌的种植与复发。由于EPIC具有腹腔内药物浓度高,作用持续时间长,且由于药液能与已种植于腹膜表面或脱落在腹腔内的癌细胞直接接触,因此可大大提高化疗药物对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又由于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可减轻全身化疗的毒副作用。EPIC疗法于胃癌切除术后的当天开始,先用灌注液(腹膜透析液、生理盐水或平衡液)反复冲洗腹腔,清除腹腔内残留的血液或组织碎片,将化疗药物(常用有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灌注液中,预热至37℃,通过灌注导管装置在15~30min内输入腹腔,灌注液量每次1~2L,在腹腔内保留12~24h后更换1次,连续使用3~7天。韩国学者Yu等报道一组进展期胃癌,认为EPIC疗法可降低腹膜癌种植的发生率,提高远期生存率。EPIC疗法多数病人能够耐受,但也可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切口出血、切口感染、腹膜炎、肠麻痹、肠瘘、吻合口瘘及肠穿孔等。
⑤持续温热腹腔灌注疗法:日本已广泛将持续温热腹腔灌注疗法(CHPP)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一种辅助疗法。适应证为:A、进展期胃癌浸润至浆膜或浆膜外,或伴有腹膜种植转移者;B、术后腹膜复发,或伴有少量癌性腹水。具体方法为:胃癌术毕关腹前,仍在全麻状态下,分别给患者头枕冰袋,背垫凉水垫,使其体温降低至31~33℃。在左右膈下间隙放置硅胶输入管,在盆腔陷窝放置输出管,并逐一连接于一恒温流动驱动装置,然后关腹,使灌流驱动装置、管道及腹腔组成一个封闭式的循环灌流系统。常用的灌流液为EL-Reflsc液或生理盐水,化疗药可单一用药,也可联合用药。整个疗程所需灌流液总量约3~10L不等,持续时间1~2h,灌流液温度通常维持在流入液42~45℃,流出液40~42℃。CHPP疗法具有多重抗癌效应。CHPP能使腹腔内游离及种植于腹膜的癌细胞在温热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下,迅速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同时,灌流液中加入的化疗药物不但在腹腔局部,而且还能由腹膜缓慢吸收入血在全身起到抗癌作用。CHPP疗法无论在预防胃癌术后复发或治疗已有腹膜转移的晚期病人均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Tanaka等应用CCDD,丝裂霉素(MMC)及ETP联合CHPP治疗进展期胃癌23例,术后腹膜癌复发率仅8、7%,而对照组34例则为20、6%。Fujimoto等对术前已证实有腹膜癌细胞种植转移的患者进行CHPP治疗,术后半年、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4、0%、78、7%和45、0%,而未经CHPP治疗的7例则均于术后9个月内因腹膜癌复发而死亡。但也应该重视CHPP疗法的副作用和并发症。Hume等研究不同温度的腹腔灌注液对大鼠空肠的影响,发现在43%持续30min时,被损伤的肠绒毛能够恢复,44℃持续30min,损伤的肠绒毛不可逆转,温度超过43℃可导致大鼠小肠溃疡、穿孔甚至死亡。CHPP疗法能否增加术后肠麻痹、吻合口瘘、腹腔内出血、肠穿孔及肠粘连等并发症,尚需进一步研究。
3、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与手术、化疗并用,有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的作用,但迄今尚无突破性进展。临床常用的有冻干卡介苗、沙培林(0K-432)、云芝多糖K (PSK)、香菇多糖、高聚金葡素、阿地白介素(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TNF)、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及干扰素(INF)等。冻干卡介苗在临床应用已久,虽有一定疗效,但并不显著。OK-432是溶血性链球菌经青霉素和物理加温处理的灭活制剂,具有激活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及补体等作用,每次肌注或皮内注射0、2~1KE,每周1~2次。PSK系从担子菌属瓦蘑CM-101株的培养菌中提取的蛋白多糖,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吞噬功能等作用,每日3~6g,分1~3次口服。香菇多糖是水溶性的β葡聚糖,自香菇的热水抽提物中获得,具有活化T淋巴细胞、NK及K细胞等作用,每次静滴或肌注2mg,每周1~2次。高聚金葡素系从一株高效、低毒的葡萄球菌代谢产物中提取的一种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作为第一个用于临床的超级抗原类抗癌生物制剂,具有诱导产生IL-2、INF、TNF等细胞因子,激活T细胞、NK细胞及LAK细胞等作用,有作者认为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一般每天500~1000U,肌注,也可直接腹腔内注射。阿地白介素(IL-2)、TNF及LAK有报道对中晚期胃癌有一定疗效,但资料不多,也缺乏严格的对照。干扰素对胃癌的疗效并不很肯定。
4、内镜下治疗
近年来,作为胃癌非手术疗法的内镜下治疗有很大进展。方法有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resectomy)和旨在破坏局部癌组织的激光、微波治疗及酒精注射等。由于破坏局部组织的疗法实施后,难以再活检明确有无癌组织残留,因此目前多主张采用黏膜切除法。胃镜下治疗一般用于早期胃癌或高龄、重症病人不能耐受外科手术者。
(1)黏膜切除术
自1984年日本多田首先报道以来,至1995年底日本已累积报道3000余例。本法先在癌灶底部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使病灶隆起,然后行电凝切除。适应证一般为:
①病灶直径<2cm的早期胃癌或黏膜内癌。
②无淋巴结转移。
③非溃疡性病变。因溃疡性病变术前不能明确浸润深度,故Ⅲ型早期胃癌不适于此治疗。多田对行此治疗的113例早期胃癌随访5年以上,均未见复发,与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33例比较,两者疗效相似。因此,本法使非手术方法治愈早期胃癌成为可能,且具有对人体创伤小、适应证宽、穿孔等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
(2)激光治疗
激光照射可使活体组织蒸发、凝固及蛋白质变性,高功率激光尚能使活体组织炭化。常用YAG激光,该激光功率高,快速照射疗效好。绝对适应证为病变直径<2cm的隆起型高分化黏膜内癌及病变直径<1cm的非溃疡性凹陷型癌,此外为相对适应证。日本报告一组YAG激光治疗早期胃癌的癌残存率和复发率,绝对适应证组为0%和9、1%,相对适应证组为9、1%和20、0%,6个月以上的癌转阴率则两组分别为95、0%和63、6%。
(3)微波治疗
微波频率介于高频电和激光之间。高频电凝和激光光凝之热能系外部加热,微波则系一种以生物体组织本身作为热源的内部加热又称介质加热。微波具有不炭化组织的凝固作用,使肿瘤坏死萎缩。≤2cm的非溃疡分化型腺癌和黏膜内癌为其绝对适应证,>2cm的低分化型腺癌和浸润至黏膜肌层者为相对适应证。田伏等治疗早期胃癌37例,随访1~102个月,4例局部复发,8例因其他疾病死亡,调整后5年生存率达91、7%。因此认为本法安全、方便,局部根治性好,远期疗效高。
(4)酒精注射治疗
经内镜插入注射针,对准癌灶及其边缘部分,分4~8点注射95%的酒精,每点约0、5ml。本法对病灶直径<4cm的黏膜层癌,特别对小胃癌和微小胃癌较为理想,约50%的病例经治疗后病灶缩小、局限、纤维化,随访活检持续阴性。此外,近年国外日本等开始研究胃癌的腹腔镜及腹腔镜与胃镜联合操作的内镜治疗。方法有:腹腔镜下胃楔形切除,腹腔镜下胃黏膜切除术,腹腔镜下R2胃切除术。腹腔镜下手术的优点是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有易致肿瘤腹腔内种植的缺点。
5、术中放射照射
术中对第二站淋巴结组进行照射,可提高5年生存率。Ⅱ期以上的病例加用术中照射,其结果要比单纯手术为好。目前,西医治疗胃癌仍以手术、放疗、化疗为首选。但由于放疗对胃癌的敏感性低、疗效差,加之胃部周围重要脏器多,放射治疗常伤及机体的正常细胞和组织,故一般较少采用(个别情况下,常使用放疗与手术配合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多是先行手术切除。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快捷了当地将肿瘤切除,解决了机体当前的致命伤。手术切除对局部治疗效果极佳,不过,对全身治疗与机体防御反应的提高毫无作用。化疗的优点是进行了全身的治疗,而且对癌细胞的杀伤力很强,不管对原发的、残留的、扩散的或转移的,均有独到与回生(有些肿瘤病人如果不化疗,往往于短期内死亡)之功。其缺点是毒副作用大,使全身遭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对早期胃癌,应以手术为主,且效果良好,不过,由于胃癌初期常无显著症状,缺乏临床特征,多数患者到检查发现时已是较晚期,超出了根治切除范围,而化疗往往使患者忍受不了它的副作用,甚至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日趋恶化,因此,手术切除后配合中医药治疗这一课题,颇值得深入探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日本顺天堂大学附属顺天堂医院

专家简介:顺天堂医院一直以先进的医疗技术引领日本医疗,是日本综合排名前列的医院。顺天堂医院在日本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技能和医疗团队,是日本皇室和政界领导人信任的医院之一。

擅长疾病:

日本癌研有明医院

专家简介:癌研有明医院,是日本乃至亚洲最顶尖的癌症治疗和研究中心之一,日本排名第一的癌症治疗中心,全球排名第二,在消化系统癌症(如胃癌、大肠癌)和头颈部癌症的手术治疗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擅长疾病:

美国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

专家简介: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作为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附属专业癌症医院,在癌症精准医疗领域处于前沿地位。该院专注于癌症基因定位治疗、癌症免疫疗法、癌症内分泌治疗、癌症生物疗法以及癌症疫苗等先进临床研究与应用。

擅长疾病:

MD安德森癌症中心

专家简介:MD安德森癌症中心(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是世界权威的癌症专科医院。MD安德森癌症肿瘤是1971年美国“国家癌症行动”计划指定的较早的3个综合癌症治疗中心之一,也是目前50个肿瘤医学会指定的综合性癌症治疗中心之一。

擅长疾病:

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

专家简介: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是世界上历史较悠久、规模较大的私立癌症中心。百年来,它一直致力于病人护理、研究创新,以及更好的理解、诊断和治疗癌症。作为美国权威的癌症中心之一,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是美国41个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指定的综合癌症中心之一。

擅长疾病:

藤田医科大学医院

专家简介:藤田医科大学病院,位于中部的日本综合型大医院,是日本癌症基因诊疗协力合作医院,肝病诊疗合作中心医院;也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外国患者诊疗医院之一,对于国际患者也配备了医疗翻译。

擅长疾病:

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

专家简介:宾夕法尼亚大学附属医院以其卓越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闻名于全世界,一直致力于研发各类疾病更新、更好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擅长疾病:

莫菲特癌症中心

专家简介:医院介绍莫菲特癌症中心研究所(Moffitt Cancer Center & Research Institute),位于佛罗里达州坦帕市,是一所非营利性癌症治疗和研究中心,也是美国排名前十的癌症医院之一。

擅长疾病:

糸井隆夫

专家简介:糸井隆夫医生,东京医科大学消化内科的主任教授,是肝胆胰方面的专家。擅长胰腺癌、胆道癌、胆管结石、术后吻合口胆管/胰管狭窄、食道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肠癌等,同时也是消化内镜的指导员。

擅长疾病:

福永哲

专家简介:福永哲医生,顺天堂大学医学部附属顺天堂医院的外科主任教授,精通食道癌,胃癌运用腹腔镜进行微创手术,包括胃、食道、大肠等消化器官的手术。他是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先驱和引领者,创造了“福永术式”。

擅长疾病:

藤崎顺子

专家简介:藤崎顺子医生,癌研有明医院消化内科部长,兼任上消化道内科部长、健诊中心长,精通食道癌、胃癌、消化道肿瘤的内视镜诊疗、放大内视镜、超声波内视镜诊断等,是日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第一人。

擅长疾病:

木下敬弘

专家简介:木下敬弘医生,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东医院胃外科的主任。他被公认为日本胃癌治疗的国宝级医生,连续八年被《BestDoctors》评为最佳医生,精通胃癌疾病并微创胃切除手术。

擅长疾病:

布部创也

专家简介:布部创也医生,癌研有明医院消化中心胃外科部长,精通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还擅长腹腔镜手术和达芬奇手术等先进技术。

擅长疾病:

土井俊彦

专家简介:土井俊彦医生,国立癌症中心东医院院长,先进医学发展中心共同研发部主任,擅长胃癌,食道癌,大肠癌,他在日本乃至全球的胃肠道肿瘤领域享有盛誉。土井俊彦医生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实践方面的贡献使他成为该领域一个备受尊敬的专家。

擅长疾病:

宇山一郎

专家简介:宇山一郎医生,东京医科大学医院消化外科兼任教授,兼任达芬奇微创手术培训中心主任,是日本腹腔镜手术的先驱者,擅长腹腔镜胃切除手术。

擅长疾病:

Ian Chau教授

专家简介:Ian Chau医生,皇家马斯登医院的胃肠、淋巴瘤科肿瘤内科专家,同时也是英国癌症研究所的教授。他擅长使用新型抗癌药物进行化疗,并通过多学科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

擅长疾病:

Naureen Starling教授

专家简介:Naureen Starling医生,皇家马斯登医院的医学肿瘤学顾问,擅长食管癌,胃癌胰腺癌。她并参与了多项胃肠道癌症新药的国际临床试验。此外,Naureen Starling医生曾担任NICE食管胃癌和英国胰腺癌协会的临床专家。

擅长疾病:

Monica M. Bertagnolli教授

专家简介:Monica M. Bertagnolli教授是一位在胃肠道肿瘤治疗领域具有杰出成就的外科医生。她是哈佛医学院的外科教授,丹娜-法伯/布列根癌症中心的外科肿瘤学主任。在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工作了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的专长包括胃癌、肠癌、肉瘤、胃肠道间质瘤等胃肠道肿瘤的治疗。Bertagnolli教授还在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她被任命为肿瘤学临床试验联盟的主席,推动肿瘤免疫学的发展。她在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多项临床试验,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外,她还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的主席,对引领肿瘤学的发

擅长疾病:

干货来了!胃癌治疗新进展

2015年我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9.91/10万和21.16/10万,分别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2位和第3位。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60~69岁男性人群是胃癌的高危人群。胃癌的预后较差,5年总体生存率为35.1%,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不到10%。胃癌的治疗方案取决于疾病的分期和患者的身体状况。

胃癌治疗新型靶向药!NMPA受理安斯泰来Zolbetuximab上市许可申请

2023年8月1日,安斯泰来制药集团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评审中心(CDE)已正式受理zolbetuximab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Zolbetuximab是一种在研首创的单克隆抗体,专门针对Claudin18.2 (CLDN18.2),用于一线治疗CLDN18.2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交界处(GEJ)腺癌患者。一旦获得批准,对于中国的胃癌患者而言,zolbetuximab将成为首个面向CLDN18.2的治疗选择。

高龄胃癌患者日本会诊 | 父亲是不是错过了手术时机

在经历了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乏力以及发热等诸多副作用的折磨后,父亲坚持完成了2轮化疗,然而最新的这次复查评效结论并不如预期那般进展,尽管肿瘤标志物有下降,但病灶和淋巴结没有明显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