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肿瘤DNA(ctDNA)的MRD(微小/可测量残留病灶或分子残留病灶)评估显示,相较于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该方法在识别患者是否存在MRD以及预测疾病复发风险等方面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ctDNA和MRD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新兴的诊断和检测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关注。液体活检的核心是通过分析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或循环肿瘤代谢因子,如游离肿瘤DNA(cell-free tumor DNA,ctDNA)。

  • ctDNA,即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源于凋亡、坏死的肿瘤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泄物。ctDNA携带了肿瘤特有的突变、拷贝数变异、甲基化修饰等信息。

  • 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血液肿瘤,指的是即便在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的情况下,体内仍存在残留的肿瘤细胞。MRD是引发肿瘤耐药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判断预后的关键指标。通过液体活检,特别是对ctDNA的分析,可以更敏感地检测微小残留病灶,为更早期的治疗调整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使得液体活检在肿瘤管理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DNA-可愈有道


血液肿瘤中MRD的评估


  • MRD在治疗患有血液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中被广泛使用;

  • MRD,即微小残留病灶,指的是在癌症治疗后仍残留在体内的少量癌细胞,这些癌细胞可能对治疗不产生反应或者对治疗产生耐药性。残留的癌细胞数量可能很少,不会引起任何体征或症状,甚至可能无法通过传统方法检测,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或追踪异常血清蛋白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值得注意的是,NCCN指南和欧洲专家共识中,MRD有时也指Measurable Residual Disease,即可测量残留病灶;

  • MRD是一种生物标志物,阳性结果表示癌症治疗后仍然可以检测到残留的癌细胞,而阴性结果表示在癌症治疗后未检测到残留的癌细胞。阳性结果可能暗示着癌症治疗后残留的癌细胞仍然活跃,并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而MRD阴性与某些血癌患者的更长缓解期和生存率有关;

  • 医生可以利用MRD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并预测患者复发的风险。它有助于医生动态监测和确认疾病的缓解情况,及早发现复发的迹象并开始早期治疗。此外,MRD的检测结果还能告诉医生初始治疗的效果,如果标准治疗方案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调整治疗方案以更有效地达到疾病缓解;

  • 何时检测MRD?MRD的检测时间有不同的标准,应根据患者疾病的特定因素来决定。患者可以在联合治疗的最后一个周期后进行检测,也可以在骨髓移植后进行检测,治疗期间进行检测以确定缓解的深度,一年维持治疗后进行检测,或在治疗结束后定期检测或在其他特定时间进行检测;

  • MRD的检测样本?医生通常使用血液样本(通过静脉采集)或骨髓样本(通过穿刺抽吸)。

DNA-可愈有道


实体肿瘤中MRD的评估


对于实体瘤,Molecular Residual Disease(MRD),即分子残留病灶,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在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或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情况下,传统的影像学和肿瘤标志物检测很难发现分子水平的肿瘤残留病灶。

  • 实体肿瘤MRD检测的三个关键要素包括:1)必须具备高灵敏度;2)必须快速且易于使用;3)必须具有成本效益。循环肿瘤DNA(ctDNA)技术因其高灵敏度、无创、便捷等特点,可以检测分子层面的MRD,比传统方法更早发现肿瘤复发,因此备受临床医生关注。

  • 基于ctDNA的实体瘤MRD可行性评估表明,在鼻咽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是可行的。在最终治疗(手术或放疗)后的第10天至16周,检测患者血液中的ctDNA,MRD阳性患者的无疾病生存期(DFS)显著降低,复发风险率显著升高。

  • 基于ctDNA的实体瘤MRD可行性评估还显示,MRD检测优于传统的临床或影像学方法,可以更早地识别出有疾病复发风险的患者。在不同的癌种中,具体的提前时间为:肺癌为70天-5.2个月,鼻咽癌为6个月,胰腺癌为6.5个月,乳腺癌为7.9-11个月,结肠癌为167天-10个月。

在实体肿瘤中使用MRD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对患者的影响可能会非常深远。科研界、生物界甚至商界正在大力投资MRD领域,预计实体肿瘤MRD检测将迎来快速的发展。

DNA-可愈有道

最后建议大家根据主治医师的指导尽量选择大型的、有医疗资质的检测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肿瘤基因检测。

可愈有道努力推动国际医学合作,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朋友们带来健康和希望,我们与海外多家知名医院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如果您需要咨询或寻求专业意见,可以致电我们的客服热线:400-678-6998,或扫描二维码联系我们。


参考资料:

1.N. Engl. J. Med. 2022;386:2261–2272.

2.Nat Rev Clin Oncol. 2020;17(12):757-770.



END

免责声明:公司所提供的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上公开发表的文献或文章,仅供用户参考使用。本公司力求为用户提供准确、客观的信息资料与数据,用户据信息作出的选择和判断,公司不承担任何经济与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