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抑制是抗癌药物常见的副作用,是药物的细胞毒性抑制了人体骨髓的造血功能,从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症状。骨髓抑制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健康状态和治疗进度,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骨髓抑制的相关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接下来,小愈将进一步带您了解,关于骨髓抑制的那些事儿。

01、骨髓抑制发病机制
抗肿瘤药物可做用于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的任何时期任意环节,抑制其DNA分裂增殖从而起治疗作用。但由于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性不高,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的骨髓细胞,其中对粒细胞系影响较大,进而产生骨髓抑制。
患者在化疗过程中随着抗肿瘤药物在体内的累积增多,其骨髓抑制也会逐渐加重。骨髓抑制现象常见于化疗后1-3周。


02、骨髓抑制防治
中国抗癌协会和临床肿瘤学会将化疗后骨髓抑制这一概念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肿瘤化疗相关贫血(CRA)、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


1、肿瘤化疗相关贫血
在医生指导下可进行输血治疗、促红细胞生成治疗、补充铁剂等。大多患者虽然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正常, 但存在铁代谢紊乱。因此首先要多鼓励病人多休息,防止产生体位性低血压,必要时可吸氧使血氧饱和度≥90%,饮食上可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加强营养。


2、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低于0.5×109/L ,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有时发热是唯一的可靠体征。常见感染部位有呼吸道、皮肤黏膜、肛周、会阴、尿道以及各种导管、引流管放置处, 也可伴有口腔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继发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起病急,一般在2-4天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可产生黏膜坏死性溃疡,并急速发展成脓毒血症,死亡率极高,需要重视并及时处理。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不洁饮食,避免接触动物及其排泄物、患有传染疾病的病人以及疫苗接种过的人。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并注意口腔护理等。

临床上常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来预防或治疗癌症治疗过程中引起的白细胞降低情况,还加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必须仔细检查并尽可能发现感染灶,常规进行血、尿培养,每天或隔天进行血常规检查。



3、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100×109/L 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低于50×109/L 时,存在出血的危险性,可有皮肤、黏膜出血; 低于20×109/L 时, 有自发性出血的高度危险性; 低于10×109/L 则极高度危险。临床上常使用促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进行治疗,比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白介素-11(IL-11)。

当监测到血小板减少时,患者应减少活动、预防损伤、避免搬运重物,同时要监测血压,注意饮食,防止高血压和便秘。化疗期间一定要听从医嘱定期监测血小板及自身出血情况。

由于化疗结束1-3周后容易出现骨髓抑制的现象,所以患者在化疗结束出院后要注意观察自身的身体情况,同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化疗后骨髓抑制具体如何治疗,需要医生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诊断后给出专业的治疗方案。